屏下指纹 | 你还要继续用脸刷开手机吗?

无论你的手机有多么新奇酷炫的功能,在你使用之前都要做同样的步骤:解锁。因此,解锁也是所有手机功能中最频繁、最基础的一个,也是最容易被消费者忽视、却具备极强技术门槛,且严重影响实际使用体验的一个功能。

上个月,国外科技媒体Android Authority就目前手机主流的解锁方式做了一个调查。在这个超过5万人投票的调查中,国外用户给出了明确的答案:背部指纹(39%)>屏幕指纹(31%)>正面指纹(21%)>侧面指纹(7%),至于苹果主打的面部识别,则只有2%的用户喜欢,位列最后。

这恐怕是个多少有些颠覆认知的结果:苹果不是很多消费者眼中智能手机的旗帜吗?可为什么只有2%的人喜欢面部识别?

面部识别的先天不足与技术死胡同

眼下迅速普及的全面屏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副作用,就是产品跑到了技术前面。为了在屏占比的竞争中占到微弱优势,反人类的背部指纹以及充满妥协的人脸识别等设计大行其道,全面屏战争中最先牺牲的就是用户体验。

以前的手机只能密码解锁,稍微进化也只能是在屏幕上划一个奇怪的折线,转向更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是大趋势。指纹是最早也最成熟的生物识别方案,摩托罗拉早在2011年的Atrix 4G上就率先采用,到后来逐渐发展出成熟的公模方案。但全面屏使得原本不碍事的前置镜头、听筒、传感器、指纹实体键都成了屏占比的天敌,让手机厂商必欲去之而后快。

这就推动了两条道路的竞争——指纹派遇到技术困难后,有些偷懒的厂商就用了背部开孔设计。看起来似乎两全齐美,既兼顾了屏占比,又保留了喜闻乐见的指纹识别。

然而不同于推崇背部识别的国外网友,国人的手普遍较小,在如今的巨屏时代,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完成手指去手机背后摸传感器的动作。更不必说手机后盖要开口,使用手机的设计失去整体性,对于设计美感有追求的用户肯定难以接受。此外,对于习惯使用手机保护套的用户还会带来诸多不便,因为使用保护套后,有更加指纹内陷的深度从而影响其识别的灵敏度。还有,手机摆放在桌面上不能直接解锁,如果突然想看手机,还要从桌面上拿起手机再解锁,这种场景下的体验则大打折扣。

人脸派则利用了最新的3D结构光技术,依然是一种既想提高屏占比,又不想在技术上下功夫的选择。苹果放弃Touch ID改用Face ID,看起来很贴心,其实背后的逻辑很像是鸟巢发布会上叫卖名为TNT实际是大号一体机的某品牌。

用户体验是有惯性的,并不是简单的数学题,不是在试验室的理想环境中做出几组数据,用户就心悦诚服,比研发一项技术更难的是了解人性。

去年iPhone X人脸解锁亮相时吐槽很多,“闺蜜看了一眼我老公的手机直接解锁了”,大概是最狠的恶搞。然而人脸识别引发了撞脸的小姐姐,以及趁老公睡觉刷脸网购的败家老婆等故事倒在其次,背后所反映的用户心理隔膜才是关键,说明这个创新并不像以往那样符合用户心理预期,一向高傲的苹果高管也不得不破例花时间逐条科普。

实际上,虽说是解锁,生物识别在很大程度上还担负着“支付确认”的功能,虽然支付宝、微信、京东很快适配了人脸识别,在更广泛的场景上仍然无法比肩指纹的普及度,iPhone X面世后出现大量似是而非的教程,正好说明了技术进化脱离实际体验的风险。更不必说,至少在目前,人脸识别还有一些无法克服的短板,比如双胞胎的识别,以及如何应对类似于《碟中谍》那样的3D高精度打印技术等等。

先期曝光的用户体验表明Face ID的识别准确度和执行效率都有问题,这与iPhone遇到过的天线门等事件不同,安全永远是不可触犯的天条,雷军也跟着苹果走了一回弯路,小米8用的是远不如苹果的对环境依赖很高的2D红外识别,发现情况不对后,只好在9月又推出指纹版本,从指纹到人脸转了一圈后,才羞答答的向用户体验屈服。

那么,在全面屏时代,难道就只有“背后”和“面部”这两条路了吗?就没有别的选择?

屏幕指纹识别的逆袭

很久之前,就有媒体预测,屏幕指纹识别将成为未来的手机解锁方式中,最符合人性与技术结合点的一个。然而受限于成本(背后识别有公模,容易且便宜)、技术(工艺难度高、技术需攻坚)、专利(苹果收购AuthenTec后,形成一段时间技术垄断)等原因,如上文所示,大部分厂商都在“绕着走”,要么背部要么面部。

反倒是vivo,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屏幕指纹的4代技术进化——1月的X20 Plus是首款商用的屏幕指纹手机,3月的 X21成为首款实现屏幕指纹解锁技术的量产手机。到6月的旗舰产品vivo NEX时,vivo第三代屏幕指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,可升降式的前置摄像头解决了全面屏手机的布局问题,屏下摄像头利用微弱的透光环境,就能经过聚光处理和芯片感应做到快速解锁。9月最新发布的X23则通过软硬件全面升级,实现了第四代光电屏幕指纹解锁技术,识别率相较于X21提升了40%,亮屏解锁时间也仅需0.35s。

Android Authority的投票结果说明,对大多数人来说,指纹为主人脸为辅才是王道。然而,今天的iPhone彻底取消了指纹解锁,完全依赖人脸,没有缓冲过渡也不提供备选方案,怎么看都显得简单粗暴。

在最新的X23上,vivo则采用了人脸和指纹的双模识别,虽然成本上会有压力,但最大限度考虑了用户应用场景的无缝适配。
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就在今天,vivo公布了在第四代屏幕指纹技术上的又一升级——“屏幕指纹DSP加速技术”,此技术不仅可以在低温干手指、强光直射等“刁钻场景”下将解锁速度提升30%,也能更好的保护用户敏感数据和生物特征信息,使用友好度大为提升。

至于还在犹豫是用哪种方式解锁的朋友,不妨再仔细考虑一下,究竟哪种技术路线更适合自己的使用习惯与场景。

国产手机品牌不跟随的底

当vivo出人意料的搞出升降摄像头结构时,很多人才发现这家从东莞走出来的国产品牌早已不是“吴下阿蒙”,但对于这种颜控到技术流的转化都有不明觉厉之感。如今vivo更是抛弃了苹果和小米们早已习惯的面部识别路线,独自潜心研究屏幕指纹识别,颇有些“自成一派”的态势。

国产手机这些年来走过了几个发展阶段,从最初的山寨机、千元机到发展出与苹果、三星抗衡的实力,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。而vivo之所以敢于不跟随,最大心得有两点。

一是彻底让技术为用户体验服务。这句话说起来容易,实践可就不是那么轻松了。

vivo起初以高频刚需应用音乐作为突破点,用定制芯片的HiFi技术解决了此前高通芯片下智能手机音质普遍不佳的痛点,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;而后其又以拍照产品Xshot占据国产拍照高地;在全民自拍的刚需下,又将自主研发的1600万柔光自拍推向目标用户。并且在此期间紧贴行业趋势,在产品全金属化、轻薄化、大屏化、高清化,并在指纹识别、大运行内存和存储这些行业潮流中不曾落下甚至引领潮流,诸如在国产中第一个使用双曲面屏、6G运行内存等等。

正是这种不盲目堆砌硬件,而是着眼于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哲学,使得vivo力压国内外一线大厂,成为国内手机赛道的TOP玩家。

第二点,则是vivo壁垒更高的优势:新形态的供应链合作方式。

手机厂商与供应链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,这表现在厂商对工艺和材质的要求越来越高,不仅加剧了产能紧张,也让供应链的良品率降低。作为技术应用方,手机品牌提出苛刻的要求不需要什么能力,能让供应链甘愿接受才是本事。

vivo NEX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从零部件服从设计的定位,内部高度模块化,很多部件都是单独开发,单独装配,单独连接,光是螺丝就有7种之多,这样复杂的设计方案供应链没有冒火反而甘之如饴是什么道理?

首要原因当然是合理的排产计划。有些品牌以为随时大手笔追单就是实力的反映,其实供应链既来不及准备,也没法优化产能,vivo的做法是每年10月就会把精细预测的全年需求按照10%的正负变化给到供应链厂商,然后按计划推进,这样比临时追单更有利于放大产能。

正因为有了供应链的全力配合与产能加持,vivo才敢放手去“自成一派”,不必跟随业界多数解决方案,将自己的产品哲学贯彻到底。

今天,没人再敢低估vivo的实力,但如果依然只是把vivo的成功归结于“天上打广告,地下铺渠道”,或者把动辄卖到三四千元的能力说成是利用了小城市青年的信息差,恐怕永远也总结不出这家手机厂商的真正基因。

*内容摘CINNO